今年夏天以来,西藏发生的一系列气候事件引起各界广泛关注:农牧区遭遇30年来最严重的旱灾、一个月内山南和昌都地区两座冰湖溃决、拉萨市7月24日以30.4摄氏度的高温创下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最高值……
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背景下,被称为“亚洲水塔”和“第三极”的青藏高原牵动着世界的神经,这里的一点细微变化都可能波及全中国乃至全世界生态环境。气象专家表示,在全球变暖的大背景下,今年入夏至今西藏极端高温事件的增多,有偶然性,也有必然性。虽然气候变化是全球性的问题,但由于独特的地理自然环境,青藏高原已经成为受气候变化影响最为严重的地区之一,随之出现的冰川减少以及生态环境的恶化应该得到充分关注。
| 几名外国游客在珠穆朗玛峰下停车赏景。(10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文涛摄 |
| 一群黄羊在珠穆朗玛峰下大本营附近觅食(10月6日摄)。新华社记者 文涛摄 |
西藏今夏以来频现极端气候事件
提起今夏发生的干旱,拉萨市林周县强噶乡曲果强村66岁的藏族妇女央金仍然不住摇头。“整个6月份,几乎没有看到一滴雨,村子里所有的压井都抽不上水来了。”她说,“今年地里庄稼的收成至少少了一半。”
今年入夏以来,一场严峻的干旱席卷了雅鲁藏布江两岸的大部分农牧区,为此西藏历史上首次启动了防抗干旱三级应急响应,一直到8月4日解除响应,全区共41个县(市)不同程度受旱,播种面积受旱达51.02万亩,造成的经济损失已达5876万元。
西藏自治区气象局的资料显示,今年4月1日至6月18日,西藏全部7个地区平均气温与历史同期相比均偏高0.4℃以上,其中拉萨偏高2.3℃。7月24日午后,拉萨日最高气温达到30.4℃,是自1951年拉萨有气象记录以来的历史最高值。燥热的天气使得拉萨蚊虫骤然增多,市民扎雍因为一夜之间脸上被叮起了十多个小疙瘩而不得不到医院输液治疗。“以前拉萨夏天凉爽,蚊子很少见,大家睡觉不习惯关窗,今年的天气太怪了,热得很。”
持续的高温导致积雪融水加快,湖泊水面上涨。7月份,西藏接连发生两起冰湖溃决事件:7月3日夜间,山南地区错那县卡达乡七组境内的折麦措冰湖发生溃决,冲毁公路、桥梁,并导致5个自然村17户57人与外界交通完全中断,部分农田及林草地被冲毁或淹没;7月29日晚间,昌都地区边坝县加贡乡加布沟次拉错冰湖发生溃决,引发河水骤涨,形成该地历史上罕见洪水灾害。造成下游一处木材加工点的2名木工失踪,冲毁道路40余公里和近20座各类桥梁,冲走车辆2台、摩托车17辆。下游的一处小学被冲刷、浸泡,校舍门窗、师生衣物被冲走而被迫停课。
所有这些极端气候事件都指向一个词:全球气候变暖。中国气象局局长郑国光说,青藏高原海拔高,升温效应比其他地区更为显著,西藏是全球气候变暖下最典型的受害地区。
事实上,气候危机并非首次显现在雪山圣湖之间。祖辈生活在高原上的农牧民有着切身体会。从2004年夏天开始,藏北那曲县的乃日平措和错鄂湖持续上涨,最快时竟以每天一米的速度向附近村子逼近。当地老人回忆,如此大规模的涨水,对于这个海拔近5000米的乡来说还是第一次。如今,湖水已淹没沿湖村庄近3万亩草地,200多户牧民被迫迁离故土。
冰川消退是气候变化的另一个显见证据。在中科院考察队摄于1968年的一张珠穆朗玛峰照片上,中绒布冰川高耸的冰塔延展成一片壮丽的白色丛林。而今,从相同位置看去,只有满眼光秃秃的岩石。
资料显示,2008年之前的47年间,西藏年平均气温大约以每10年0.32摄氏度的速率升高,相当于全国增温率的4倍以上。喜马拉雅山脉已成为全球冰川退缩最快的地区之一。
海拔7538米的库拉冈日雪山位于西藏山南地区洛扎县境内,山峰常年积雪不化形成独特的自然景观,是西藏古老的四大神山之一。新华社记者 文涛摄 | [size=+0]
| 位于西藏山南地区的"神湖"羊卓雍错湖水澄流,碧如翡翠,如诗如梦,被誉为西藏最漂亮的湖泊。新华社记者李柯勇摄 |
| 游客在湖面海拔5100米的西藏圣湖普姆雍措赏景(10月4日摄)。这个面积290平方公里的大湖位于西藏山南地区浪卡子县境内,是全世界海拔最高的大湖之一。新华社记者 文涛摄 | 保护“地球触角”迫在眉睫
“全球气候变暖、温室效应已经给青藏高原带来了影响,而这片高原上发生的变化又将影响整个世界。”美国前财政部长保尔森两年前访问青海时说。
神秘而圣洁的青藏高原被称为“亚洲水塔”和“万河之源”,仅发源于此的黄河、长江、恒河、湄公河、印度河、萨尔温江、伊洛瓦底江等7条亚洲重要河流,流域总人口就达13亿,其生态之重要不难想象。
中科院院士秦大河说:“随着气候变暖,青藏高原冰川退缩,短期内可以增加几大河流的水量,长期来看会威胁亚洲水资源安全。”
我国境内冰川储存的静态水资源约相当于5条长江,每年提供的融水量相当于一条黄河,而我国冰川总面积的80%以上在青藏高原。仅喜马拉雅冰川融水径流量,就占全国冰川融水径流总量的12.7%。特别在西北内陆干旱区,冰川融水更是绿洲地区社会进步、生态环境保护的命脉。
多位专家指出,一旦青藏高原冰川融水枯竭,我国及东南亚部分地区将进一步陷入水资源困境,生态环境和人类生产生活可能遭受的损失难以估量。
气候变暖造成青藏高原冻土退化,同样令人忧虑。秦大河认为,一旦冻土退化破坏植被,减少地面吸收的太阳辐射,青藏高原热源作用减弱,会引起亚洲夏季风强度变化,造成印度北方干旱,加剧中国夏季降水“南旱北涝”分布。
从更广阔的视野看来,青藏高原本身就是影响地球气候的一个重要因素。它巍然屹立于世界之巅,牵动着整个北半球甚至全球的大气环流。研究表明,青藏高原热岛作用的辐射气流可以影响到中东与北美地区。如果青藏高原森林植被遭到破坏,它可能成为全球远程传输最高效的沙尘源地之一。
尼泊尔国际山地研究中心主任安德烈·希尔德将青藏高原形象地比作“地球的触角”。他说,气候变暖会加剧青藏高原水汽蒸发,从而进一步加速全球变暖,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
米堆冰川位于西藏波密县玉普乡,主峰海拔6800米,雪线海拔为4600米,长约20公里。是中国三大海洋冰川之一,也是世界上海拔最低的冰川。新华社记者李柯勇摄 |
| 游客在拍摄日出时的南迦巴瓦峰(9月26日摄)。南迦巴瓦峰海拔7782米,是世界7000米级的最高山峰,被誉为西藏最美雪山。新华社记者 文涛摄 |
在“第三极”构建生态安全屏障
8月末,西藏自治区开始试行草原生态保护奖励机制,鼓励牧民削减牲畜数量,以新能源代替烧柴草,并开展草原生态监测。这是我国应对气候变化、实施“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的又一新举措。
今年2月,国务院批准了《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根据规划,西藏将展开3大类10项生态工程。一是保护工程,包括天然草地保护、森林防火和有害生物防治、野生动植物保护及保护区建设、重要湿地保护、农牧区传统能源替代。二是治理工程,包括防护林体系建设、人工种草与天然草地改良、防沙治沙、水土流失治理。三是监测工程,旨在保障上述两类工程顺利实施。
据估算,这些规划总投资达155.02亿元的项目实施将给西藏带来巨大生态效益。仅退牧还草一项,就可使西藏每年涵养水源约200亿立方米。同时,其“碳汇”功能得到增强,将在全球碳平衡中发挥重要作用。
“《西藏生态安全屏障保护与建设规划》体现了我国对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高度重视和积极作为,也是我国积极应对气候变化、维护地球生态的重要举措。”中科院青藏高原研究所研究员康世昌说。
此前,在“三江源”区域,国家已经实施了生态保护与建设工程,采取生态移民、退牧还草、以草定畜、人工增雨等保护措施,提高了这一地区适应气候变化的能力。
专家们同时指出,在全球气候变暖的大势面前,这样一些区域性工程力量毕竟有限。保护青藏高原需要更大范围的协作和努力。
今年3月,全国政协人口资源环境委员会向中央建议,国家在实施《中国应对气候变化国家方案》时应把青藏高原作为重点地区优先考虑,加快青藏高原气候变化监测网络建设,实现对青藏高原地区气候、生态环境、水文、冰雪冻土、大气成分、沙尘等方面的全面观测。
全球气候变暖不是一个国家、一个区域能单独解决的问题。鉴于青藏高原生态环境的敏感性、脆弱性和重要性,近年众多国际知名的冰川、气候、生态、环境专家来到这里,与我国共同探讨应对之策。气候形势严峻,但我们看到,全人类都在努力。
|